用什么花做纹身最好看
一、用什么花做纹身最好看
好看只是一方面,最主要是要结合你的特点、心情、背景,雍容华贵的牡丹,出污泥不染的荷花,孤傲圣洁的雪莲,傲立冰霜的梅花(也有神秘感)
二、明洪武釉里红瓷的造型特征
洪武釉里红目前发现均为大件器物,有瓶、盘、碗、壶、炉等,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。
(一)碗
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。
直口大碗,直口,深壁,矮圈足。釉底或底足露胎,砂底有火石红,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,胎体厚重。碗心饰折枝花卉纹,碗心外饰—圈回纹,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,常见有莲、菊、牡丹三种。内外沿有灵芝、卷叶、海浪及莲、菊纹等几种边饰,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,圈足回纹。口径40-42厘米不等。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,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。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,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。
撇口大碗,撇口,深弧壁,圈足,足底露胎,胎质洁白细腻,釉里红呈色较灰。内壁白釉,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,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。另有红地白花装饰。口径38厘米左右。为洪武晚期产品。
中碗,直口或侈口窄唇,深壁,矮圈足,胎骨厚重,足底部分露胎,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,呈色大多红艳,有晕散。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,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。口径20厘米左右。
(二)盘
大盘,均折沿,圈足,圆口或菱口。菱口盘有12办和16瓣两种,模制,弧壁,瓜楞,矮圈足,砂底。口径45—58厘米。
小盘,折沿,圆口或菱口,弧壁,浅圈足,砂底。口径20厘米左右。
(三)盏托
折沿,圆口或菱口,弧壁,浅圈足,砂底,盏心有一圈凸棱。直径20厘米左右。
(四)石榴尊
器身石榴状,腹部鼓,口、足外撇,厚足,砂底,荷叶盖。全器由颈、腹、足三节拼接而成。口沿外侧和肩腹处饰云头纹,肩、颈部绘变体莲办纹,腹绘四季花卉纹或松竹梅纹。系盛酒器,高50—60厘米。
(五)玉壶春瓶
侈口宽唇,短颈,硕腹,矮圈足,釉底。全器由颈、腹、圈足三部分拼接而成。口沿绘勾云纹,颈绘蕉叶纹、回纹、如意云纹及缠枝花叶纹,腹绘缠枝菊纹、缠枝牡丹纹、缠枝莲纹或松竹梅纹。高32—33厘米。
(六)执壶
器身同玉壶春瓶。曲流,扁平执手,上有小系,下端有品字形分布的三个钱纹。
(七)炉
仿铜鼎形,两耳,三足。胎体厚重,釉色白,腹内及足底无釉,露淡褐色胎。口沿满饰串枝花卉纹。高33.8厘米。
(八)军持
唇口,直颈,平肩,圆腹,敛足。颈中有凸环,腹侧有肥短管状流。肩、腹中部有接痕。
(九)梅瓶
小圆口,短颈,平肩,敛腹,浅圈足,砂底。有盖,盖中有系口。腹绘松竹梅纹。连盖高44—45厘米。
三、三爪龙嘴中花哪个朝代
宋朝
三爪龙嘴中花
大多是定窑纹饰
定窑盛行于物华北宋中后期,由于华瓷质精良、色泽淡物博雅,纹饰中博秀美,被宋朝政府选为博中宫廷用瓷,使其身中物价大增,产品物风靡一时。据华博《归潜志》记载,“定华博州花瓷瓯.颜中华色天中物下白”。可见,定中华窑器博华在当物中时不仅深华中受人们喜爱,而且中物产量较大。金王朝博物统治中华中国北方地区物华后,定窑瓷业很快得到博物了恢复,有些产品中华的制作水平不博物亚于北宋时期。从有龙博中凤纹饰的物一些器物华博上看,定华物窑产华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中华的瓷器品物中种。
定窑纹博华饰始于北宋中期,成华熟于博北宋晚期。最精美的定华窑器华中物纹饰在盘、物碗等器物中物中心,这类器华中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华博。定窑器物纹饰的物特点是层次分明,华最外圈或中间中,常用回中华纹把图案隔开。纹饰总物博体布局线条清晰,华中繁而不乱华博,具中物有很高的艺术中博水平。定窑印博花题材以花卉纹最华为常见,其次是动物纹博饰。动物纹饰华中主要有牛、鹿、华麒麟和飞龙等。定博中窑飞龙纹中华一般装饰在盘、碟物、碗等卧件上。飞龙纹中物位于器物中心物,祥云围绕,独龙中为多,尚未见博有对称的双龙博中纹饰。飞龙身形矫物健,昂首腾飞于祥博中云之物博间,博物龙尾与后腿缠中华绕,龙嘴露齿物,欲中华吞火中华球,背有鳍,身刻鱼鳞中博纹,龙须飘动,龙肘有中华毛,三爪博中尖利,栩栩如生。华物而定华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博中变形龙纹博物,其装饰水平华与盘、碟上的博中龙纹相去物华甚远中博。禽鸟纹饰中主要博有凤中物凰、孔雀、鹭鸶、鸳鸯中、雁、鸭等,物博做工精美博华的飞博凤比较少见。华中花卉纹以牡丹、莲物花最常见,菊物华花次之。花卉纹布华物局多采用缠枝、折华枝等华物方法,讲华物求对称。定窑瓷器华中最精美的纹饰大都中华集中物在盘、碟上,纹饰华博多者可达四层博。每华物层纹饰富于变中物化,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物中纹或变形莲瓣博华纹,物中心为动物、中花卉博华结合纹饰,充华博满浮雕感,艺博物术气息浓郁。而宋代定中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中,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中博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中物作。
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,有时前两足为三爪,后两足为四爪。实例可参见唐、宋、元的瓷器纹饰。明代流行四爪龙,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。周朝“五爪天子、四爪诸侯、三爪大夫” 民间“五爪为龙,四爪为蟒”的说法形成于清代,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,皇帝穿”龙袍”,其它皇族和下臣穿“蟒袍”,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,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,形状无差异。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,而是从三爪、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。
应龙期:应龙的概念很早,最早见於商周,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,可能始於秦,盛於汉,延续到隋唐,足多为三趾。
黄龙期:始於唐宋,辽、金、元奠定了形象基础,盛於明清。宋,辽、金、元多为三趾,明清多为四趾、五趾。自元代起,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,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