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养美丽的杜鹃花?
怎样养美丽的杜鹃花?
一、配制疏松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土,是栽好的关键。杜鹃花喜酸性土,PH值在4.5-6为宜,盆栽一般采用黑山泥或黄土加腐殖土,按1:1比例混合成的营养土栽培。栽植时间春、秋季均可。但以3-4月份上盆或翻盆为最佳。用酸性的山泥,再选用排水良好的浅花盆,土应分层配制,下面土稍粗,上面细土,装好后将花根下压紧,使根与土壤紧密接触。一年翻盆一次,翻盆时将老根剪除,栽后即浇水,置于阴凉处。
二、掌握温度、湿度,创造最适宜生长的小气候。杜鹃花大多采取扦插繁殖,因此,根系纤细,吸收肥水能力差,根部吸收水分不能满足枝叶生长及开花时间对水分及养分的需要,必须靠叶吸取部分水分和养分来补充其不足。冬季休眠期需水量少,每隔2-3天视盆土干燥情况浇水。进入3月份以后,开始生长需水量增加,每隔1-2天浇水一次。夏鹃生长发育迟缓,浇水可少于春鹃。4-6月开花期,枝叶也开始迅速生长,需水量大,每日浇水两次,要浇足,遇天干风大更要多浇水。7-9月高温季节,为保持空气湿度,需要同时进行叶面、地面喷水,9-11月气温较凉爽,为了防止秋梢猛抽,影响来年花芽形成,此时应少浇水,每日一次即可。
三、合理施肥是促使枝壮、叶绿、花鲜艳的重要措施。在开花与新梢生长期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,如腐熟的饼肥上清液等。春季开始生长时期为使老叶转绿,施肥2-3次,开花时,施肥1-2次,开花之后为促使枝叶生长,可施肥5-6次,秋季停止生长前再施1-2次。夏季天气炎热,温度高应少施肥,即使施肥,浓度也要特别低,以免造成高温高湿肥害。总之,施肥应结合浇水,薄肥多施为原则。
四、保证充分的光照,使之多开花,开好花。杜鹃花喜半阴,怕暴晒,在开期和炎热的夏季,应放置于背阴场地,或搭凉棚。但也不可忽视光照,以防枝瘦、叶小、花少。因此,盆栽杜鹃不能放在太阴的地方,必须保证充足的光照。
五、病虫防治。主要虫害有分球冠网蝽、蚜虫等,病害有灰霉病和生理性缺铁症。虫害用2.5%的绿功夫乳液2000倍液防治。灰霉病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,以预防为主,即未感染前用甲托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,隔10天1次,效果很好。缺铁症可用5%的硫酸亚铁喷施叶面效果好。
该怎么养杜鹃花?
杜鹃栽培十注意
一、喜阴怕阳,强光直射易灼伤,但遮荫过分,又会引起生长不良,花芽不易形成。
二、喜酸性土壤,pH值6左右较适宜;遇碱性过强土壤会自下而上,逐渐叶黄枯萎,甚至死亡。
三、生理上缺铁,叶绿素合成受影响,叶片会变小,呈黄白色。
四、一般能耐10℃以下低温,但因杜鹃根部入土浅细,离表土近,不能耐炎热。
五、由于根系纤细,吸水供应能力均差,怕旱怕涝,要在空气湿度70%至90%时,才能生长良好。
六、浇水要恰如其分,如面湿底干,则根系受损,老叶早落;如积水烂根,则新叶白黄;花期缺水,花瓣软垂;展叶期缺水,则心叶卷曲,叶色变黄。
七、氮肥不足,叶薄无光,枝条短瘦,花少而小;缺磷肥,部分叶片呈红紫色且易落;缺钾肥,老叶灰绿,叶缘黄绿,叶片出现斑点,最终变成褐色,以至焦枯落叶。
八、肥料过浓过足,则造成反渗透现象,须根因失水而萎缩,叶尖、叶缘均失去光泽,逐步变焦脱落。
九、通风不良,空气闭塞,引起落叶。
十、怕雪袭霜冻,越冬以8℃左右为宜;如室温过高,不能休眠,生理活动未减退,继续大量消耗养分,则对翌年生长发育不利。
西洋鹃秋后管养法
入秋后,天气渐凉,度过盛夏高温后的西洋杜鹃花,现时起至霜降,进一步处在长蕾期,也就是说进入生殖生长的旺盛期。在这一时期中的管养好与差,对今后开花多与少很有关系。为此:
一,要继续增添营养,每月追施氮磷钾结合,并以磷钾为主的薄肥2-3次(忌浓肥或生肥),以满足长蕾期的需要。如在这一时期里肥料不足,不仅今后开花小而少,而且有的还会出现“假花苞”现象。所谓“假花苞”就是平时看看像花苞,届时却变成了叶芽或叶片了,盼来一场空欢喜。
二,增加光照时间,西洋鹃在生殖生长阶段,它同样需要阳光,如阳光不足,也会影响花蕾的形成和膨大。自白露后,中午前后可适当缩短遮荫时间。10月份起,按上海气候,每天可进行全日照。同时,盆土应注意浇水防干,并注意叶面喷水。
三,继续加强对病虫害防治。秋季虽凉爽,但也最容易出现干燥和闷热的天气。这种天气也是红蜘蛛虫和军配虫猖獗之时,它们在叶片背面吸食叶绿素,造成叶片褐黑色、黄褐色、紫酱色或灰白斑点,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,直至死去。防治方法可参照2000年8月6日本版《花卉门诊》。
另外,在这一时期里,西洋鹃和月季花一样,易患黑斑病,又称叶斑病。这种病是由一种病原微生物细菌传播的,先病叶出现褐黑色斑点,后迅速扩大,以致全株落叶。防治方法,发现少量的,先摘去病叶消毁,并喷洒托布津或多菌灵2-3次,每7-10天一次,同时,应改善环境,把盆栽的放置通风处。